伯祥书记的人才观

(3/5)
明珠号

举报

举报原因:
东方资讯  >    国内 频道  >  正文

伯祥书记的人才观

王伯祥在干部任用上表现出的果决态度,源于他坚定的价值信念:“选人看大节、看主流,只要政治素质可靠,有经济头脑、有开拓精神、有领导才能,能把企业搞上去,就可大胆启用。”

王伯祥的人才观形成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当时,“市场”二字仍属敏感词汇,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严重束缚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和有效使用。王伯祥敏锐地察觉到,要打破寿光发展的桎梏,必须首先突破人才使用的条条框框。他曾在一次县委常委会上强调:“为一个人办事,只是他个人得益。我坚持了原则,事业发展了,大家都受益,将来亲友们也会理解我。”这种以事业为重、以发展为先的思维方式,构成了王伯祥人才观的思想基础。

王伯祥的人才观深深植根于其深厚的为民情怀。他始终把“让老百姓富起来”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人才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杠杆。正如他所说:“只要对群众有好处,就勇往直前地去干。”在这种价值导向下,王伯祥对人才的选择和使用完全以能否造福百姓为标准,而非个人私利或传统惯例。这种“以民为本”的人才观,使得他在人才工作中敢于打破常规、承担风险。

县域发展的现实需求也塑造了王伯祥独特的人才理念。当时,寿光南富北穷的“半身不遂”状况、蔬菜产业亟需突破的技术瓶颈、工业企业普遍亏损的经营困境,都呼唤着能够破解难题的各类人才。王伯祥深刻认识到,没有一批懂技术、善经营、敢创新的能人,寿光的发展蓝图将难以实现。因此,他不拘泥于资历、年龄、出身等传统标准,而是以实际能力和贡献作为评价人才的根本尺度。

热门推荐

联系我们|eastday.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