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祥书记的人才观

(4/5)
明珠号

举报

举报原因:
东方资讯  >    国内 频道  >  正文

伯祥书记的人才观

王伯祥的人才观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它不是抽象的理论构建,而是源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从蔬菜技术专家的引进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选拔,从农业开发带头人的培养到教育卫生专业人才的重视,王伯祥的人才工作始终紧扣寿光发展的关键环节,体现了强烈的问题导向和实践品格。

王伯祥人才观的形成,还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质密切相关。作为土生土长的寿光人,他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使其能够真正从寿光长远发展的角度思考人才问题;而他不畏艰难、敢于担当的性格,则使其在人才工作中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胆识和魄力。正如寿光百姓对他的评价:“他走进人群中普普通通,你走进他心里,会发现他与众不同。”这种“与众不同”的特质,使王伯祥能够超越时代的局限,形成并践行其前瞻性的人才理念。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王伯祥以其非凡的识才慧眼,为寿光发现和集聚了一批能够改变县域命运的关键人才。他的人才选拔理念,不仅为当时的寿光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也为当今的人才工作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今天,当我们回望王伯祥的人才观,依然能感受到其穿越时空的价值。

他告诉我们,人才工作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执着。当年为了推广蔬菜大棚,王伯祥亲自带着韩永山走村串户,一户一户做工作。正是这种“钉钉子”精神,让新技术在寿光落地生根。

他告诉我们,人才评价要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胸怀。从24岁的田其祥到53岁的陈永兴,王伯祥用人从不看年龄资历,只看真才实学。

他告诉我们,留住人才要有“将心比心”的温度。给韩永山的特殊待遇,表面上看是物质激励,实质上是价值认同。正如韩永山自己所说:“遇到知音,拼了命也值得。”

他更告诉我们,培养人才要有“一线摔打”的智慧。在寿北开发的工地上,在蔬菜大棚的田间地头,王伯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实干型人才。

如今,寿光蔬菜年产值超百亿元,产品远销海内外。当我们看到“寿光模式”在全国推广时,不应忘记,这一切都始于一位县委书记对人才的珍视,始于那颗“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赤诚之心。

王伯祥同志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留下的人才观依然熠熠生辉。在新时代的人才工作中,我们依然需要这种既重实绩又讲感情、既有原则又有温度的用人智慧。因为人才工作的本质,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而做人的工作,最需要的永远是一颗真心。

责任编辑:赵岳

热门推荐

联系我们|eastday.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