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吧!中华宝藏丨二里头有位琢玉成礼的“少年”
编者按:叩响时光之门,聆听文明呼吸。在这里,文物不再是博物馆里静默的标本,每一件都在诉说历史从未沉睡。我们不仅展示文物的物质之美,更追寻其背后那些让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而始终璀璨的韧性、智慧与包容。快跟上我们的镜头,穿越千年迷雾,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大河网讯 白日嗅花香,夜游博物馆。4月1日,第42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幕,当洛阳的牡丹在春风中舒展花瓣,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七孔玉刀也穿越3800年的时光,与神都洛阳共赴一场古今并蒂的约会。
墨绿玉身,圆孔等距,作为二里头遗址目前出土的最大的一件玉器,它的故事或许要从身上的“七个孔”说起。

玉刀的原始形制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石刀。在安徽省潜山薛家岗和南京北阴阳营两处新石器晚期遗址中,出土了不少多孔石刀,这些钻孔的孔数均为奇数。有趣的是,这种情况与二里头遗址所出夏朝七孔玉刀的孔数相似。
由于多孔刀大都发现于墓葬中,有专家推测,孔的多寡可能与墓主的身份高低有关。
光滑圆润,打磨规整,当时的双面钻孔穿绳技术高超绝伦,而这种“奇数情结”背后,或许隐藏着古人对天地、阴阳的神秘认知。
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王权的加强,玉质兵器开始增多,玉刀慢慢脱离了使用功能,而向礼仪玉的方向发展。考古学家夏鼐认为,这种多孔玉刀“当属武器类,但不会是实用的武器”,指出玉刀已经脱离了作为战争用器的实用价值。
在中国玉文化闪耀的8000年间,夏商周时期,我国的玉文化进入了“少年时代”,直至唐宋时期,玉器才开始变得更加普及、更加平民化。纹路精美、形制最大、保存完整,七孔玉刀是“玉器成人礼”的关键见证,也是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当之无愧的十大核心文物之一。
洛阳,地处中原腹地,二里头遗址位于黄河中游洛阳盆地东部, 背依邙山, 南望嵩岳。作为夏代的核心区域,七孔玉刀和与之同时发现的铜爵、玉钺、玉立刀、柄形玉器等文物,丰富了二里头文化的内涵,为进一步探索夏文化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例证。
牡丹绽放的瞬间,是洛阳城“天香夜染衣”的浪漫;玉刀静默的纹路,是夏王朝“琢玉成礼”的庄严。当我们谈论七孔玉刀时,我们谈论的不仅是历史,更是文化与智慧的延续,黄河奔腾不息,这位“少年”闪耀如初。(范弘烨 杨鑫阳)
编辑:王晓颖审核 :范昭
今日热点
小编精选
-
来源:大河网
-
清明追思先哲 赓续关学文脉
来源:海外网
-
长图丨清明追思 文明礼祭
来源:大众网
-
迁西县塔子山村:八十余载坚持守护无名烈士墓
来源:河北新闻网
-
清明节吉林省各博物馆用35个展览带观众“邂逅历史”
来源:中国吉林网
-
2025(乙巳)年山东·微山(两城)恭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举办
来源:鲁网
-
吴新华:苏轼的雪堂砚
来源:杭州网
-
紫禁城因何是中国古代营国之最
来源:北京青年报
-
薛家埠赋/丁再献、丁蕾集东夷骨刻文字
来源:鲁网
-
中轴线西的三典范
来源:北京青年报
-
文旅“协”奏曲丨赓续黄帝文脉 焕发传统文化新活力
来源:大河网
-
海报丨上古“发明大王”了解一下
来源:大河网
-
舌尖上的“大宋风华”
来源:杭州网
-
英国巴斯大学跨文化对话:文化桥梁构建者雪漠的创作谈
来源:北青网
-
黄葛树丨陶灵:长江三峡有几“峡”
来源:重庆晨报
-
三明清流:半个世纪的接力 一家三代热血从军
来源:东南网
-
高华:郭河畔的“守艺人”
来源:鲁网
-
非遗里的海南 | 探秘历史名人故事 打开了解海口历史文化窗口
来源:南海网
-
王勃 三月三 最忆上巳浮江宴
来源:北京青年报
-
东平:穿越千年 梦回大宋不夜城
来源:鲁网
-
游东平|三日游首日启程!漫游千年文脉,解锁县城宝藏
来源:鲁网